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大家的經濟學》黃春興 推薦序


為什麼你應該瞭解經濟學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黃春興



本書英文名稱的直譯是「給年輕人的經濟學課程」。原作者羅伯特.墨菲預設了兩群閱讀對象,其一是開始學習經濟學的高中生,其二是未曾有系統地學習經濟學的一般人士──並不限於年輕人。中文版編輯將這兩群閱讀對象清楚地標示在書名上,先說「大家的經濟學」,再說「年輕人的入門經濟學」。如此,書名就長了些,卻也滿溫馨的,讓讀者一目了然這是不是該買來讀的書。

「大家的經濟學」與「年輕人的入門經濟學」,我咀嚼這兩個詞句時,腦中浮現大學入學甄試的口試場景。自己曾要求口試學生談點他們對當前經濟現象的見解。瞬間,他們變成了「名嘴」,高談全民福利、社會正義與國家未來,並激昂地指點政府該採用哪些經濟政策而百姓又該如何配合。高中的社會科課本有一冊討論經濟學。這群優秀的孩子的確掌握了基本術語和推理,故能自信地侃侃而談。

何止這些學生?哪一位電視名嘴不能說出一大套的治國經濟政策?網路上一些受歡迎的作家,不也時常寫出嚴厲批判經濟現象的文章?由於經濟學不愛搞神秘,大膽地採用生活上的詞彙,像供給、需要、物價、貨幣、租稅、薪資等作為學術理論的語言。於是,人們只要憑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炙熱的生命理想,即使未曾好好讀過經濟學,也都能說出一套個人的經濟道理。如果讀者不信,下次搭計程車時,不妨聽聽司機如何評論分析當前經濟政策。

於是,當前台灣社會便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人人都是經濟學家,個個都有一套經濟道理。身為經濟學者,我應該感動才是。每位學者不都期待著本行學科能有朝一日火熱盛行?最好,本門學科可以發展成為人們閒話家常的「八卦」話題,不是嗎?只不過,我倒是憂心忡忡。在八卦陣裡,人們再怎麼熱烈地討論女星與名人的分分合合,不會也不能介入他們的生活;但是,在討論經濟現象時,人們內心卻是激昂地想把自己的理論轉化為政府政策。我不知道在爭辯經濟問題或投票選舉公職人員時,大家是否意識得到政府政策不僅會影響到他和他所關心的人,也會影響到許多他未曾留意的他人行為與生活?

經濟學和八卦略有不同,如一本暢銷書所說的:「一顆蘋果,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卻發現是橘子」。在閒聊八卦時,資訊不足常令我們無法接話;在討論經濟現象時,我們除了資訊,還需要經濟學的剖刀。深刻一點地說,我們必須透過經濟學理論,才能清楚地認識到「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好處和傷害。若僅憑著經驗而提出經濟政策,我們看得見可以帶來的好處,卻看不見它會造成的傷害。若僅憑著直覺與理想而提出的經濟政策,人們大都只會想像自己可能獲得的好處,卻無從想像他人可能遭遇的傷害。討論經濟現象,我們不能信任直覺與理想,而經驗的用處也極為有限。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經濟道理,這是台灣社會的可貴,畢竟這現象只存在於既民主又自由的社會。由於自由,我們可以任意發表個人的經濟道理;由於民主,我們可以讓自己的經濟道理去影響經濟政策。想到此,我們豈能不謹慎起來?為了減少對自己與對他人的無意傷害,為了宣揚自己的經濟道理,我們需要對經濟學有較系統化的認識,努力分析政策可能導致的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好處和傷害。那就開始行動吧!這本《大家的經濟學》是一本可以使年輕人瞭解經濟學的絕佳入門教本,也是為了非經濟專業人士設計的一本系統性經濟學課程。

*     *     *

這群熟讀教材的應試生,對於經濟政策的影響應該會有較深刻的認識。看到他們滿懷抱負,我既喜又憂。目前的高中教材都是大學經濟學原理教本的簡介版—章節相同而深度簡化。由於一些歷史因素,這些教材偏向於從國家與社會的整體角度去探討經濟問題,也造就了如下的學習效果:學生們在練習解題時,不自覺地以為自己就是權力在握的政府高官,可以憑靠個人的知識決定經濟發展的方向,也可以在大目標下干預百姓的經濟行為和生活。學習愈認真的學生,愈覺得自己身負實現社會大目標的使命。隨著他們個人的喜愛,這個社會大目標可能被說成正義、是非、或真理。

然而,他們明顯地忽視了一項事實:人類至今還在摸索正義、是非、真理的正確內容。另一可能是,這些社會大目標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個人用以引導自己人生的方向。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個人所追求的社會大目標之內容可能和他人所追求的完全不同。這群應試學生忽略這種不同,錯誤地把個人追求的社會大目標之內容普遍化,從而否定他人追求的理想。

政府政策只能有一套,而當經濟學教導學生以社會大目標作為標準時,誰的經濟道理可以作為政府政策的依據?打一場戰爭如何?就讓打贏的一方來治理?還好,我們還有吵吵鬧鬧的民主,至少還用不著戰爭。再看看中國大陸,他們目前也接受同樣的經濟學教本。他們沒有民主,但也並非以戰爭決定實行何種政策,而是直接剝奪反對者的言論與行動自由,遂行其政策目的。中國大陸的體制不僅說明了台灣民主的可貴,也突顯當代流行之經濟學的內在缺陷:它教育學生如何扮演百姓經濟的操控者。

這些日子來,台灣社會也正暴露出這缺點帶來的困境。去年底,本校人社系的學生在立法院嚴詞「質問」教育部長之後,有不少的大學教師公開辯稱「禮節不如追求是非來得重要」。今年初,由於不少大學教師以假發票申報研究費而遭檢方起訴,教育部長、中央研究院長和國科會主委三位高官發表公開信為自己辯白,稱「程序不如追求真理來得重要」。正義、是非、真理都是大義凜然的社會大目標。當個人認為他所信仰的才是正確的正義、是非、真理時,會勇氣十足地宣稱「頭可殺、血可流」,就是不願去遵循人們長期接受的禮節與行政程序。

禮節與行政程序不是什麼高貴的情操,但卻是一個平台,能讓不同信念的人們能順利地展開對話、競爭或交換。平台就是經濟學所稱的市場。對任一事件或爭議,經過市場或平台交換所獲得的結果未必能帶給每個人最具效率或最為公平的結果。但是,「雖不滿意,仍可接受」。這是台灣民間流行已久的交易規則,而這規則是配合著禮節與行政程序一起運作。正確的經濟學應該能引導人們認識和遵循禮節與行政程序,如此才可能展開人際的交易與合作。

經濟學追求的是交易與合作的實現,而不是在於比較誰所宣揚的社會大目標更加偉大。「交換與交易是人類天生的傾向」,這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初創經濟學理論的前提,而其深層的內容就是承認和尊重人與人的不同:不同的基因,不同的腦力和體力,不同的偏好與成長環境,不同的知識與經驗,不同的抱負與理想等等。出於這些不同,每個人對社會大目標的詮釋也就大不相同。在人與人不相同的世界,如果我們不願意因為力不如人而失去言論與行動自由,如果我們不願意備受權力的威嚇,就必須放棄把自己視為百姓經濟之操控者的心態,而在商品市場、言論市場、政治市場等平台上與信念敵對的人展開對話、競爭、交換與合作。

一旦離開了平台,我們的社會將陷於混亂。近年的景氣蕭條,讓台灣百姓更加警覺到我們的社會存在著種種的分配不公平。不幸地,由於缺欠對經濟學的充分認識,人們普遍傾向於以政治角力和政府權力去改變這不公平的現象。然而,權力的角力只是一場生死的搏鬥。譬如,我們都感覺到公務員的薪資、年終獎金、退休金等待遇超過一般工人。但是,差距多少才算合理?普遍的論述不是繞著他們對國家與社會的貢獻程度在爭執,就是對齊頭平等的呼籲。的確,公務員的待遇是過於優裕,但這不是靠政治角力或正義理論去論斷的。我們若熟悉經濟學,只需要看看勞動市場所存在的巨大超額供給就一清二楚。當每年數以萬計的應試者在爭取幾百個公務員職缺時,若能採用市場機制,公務員的待遇是會調降的,就如同蔬菜價格隨同產地豐收時調降價格一樣。離開市場機制,任誰也找不到能夠讓信念對立的人們願意接受的解決策略。

*     *     *

當前流行的經濟學並未認真看待「人與人不同」的事實,不僅如此,還假設了當權者擁有完備的經濟知識。於是,在我們感慨不懂經濟學的百姓竟然把自己的未來希望寄託於政府時,更難過的是,看到熟悉經濟學的學者卻在敦促政府擴大對經濟生活各層面的規劃。經濟學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必須回到真正的經濟學。真正的經濟學是以「人與人不相同」、「每個人都很容易犯錯」、「每個人都面對著未知的未來」等事實為理論的前提。在這些事實前提下,個人不是爭著要將自己的信念化為政策,而是期望在市場平台下,與不同信念的其他人和平而獨立地交換與合作。個人不應吹噓自己計畫的完備,而是必須虛心地接受市場的檢驗並不斷調整自己的缺失。市場平台提供每個人可以不受干預地去發展未來的機會。

很遺憾地,這套稱為「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或稱「主觀經濟學」)的真正經濟學,在上世紀中葉雖然成功地擊垮了計畫經濟,但卻在凱因斯式管制經濟學的興起後,因無法說服一般百姓停止對政府的依賴,而失去主流地位。直到本世紀前後各國接連發生經濟與金融危機之際,人們才又重新發現,原來在依賴政府角色的現行經濟學外,另還有一套強調個人的獨立和市場機制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雖然暫時失去主流地位,但依舊為主流經學所畏懼。譬如當前享有盛名的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在討論如何以擴大政府支出去終結當代經濟危機的新書裡,便以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市場主張為攻擊焦點。他為了寫書也瀏覽了墨菲的網站,並在其部落格中提出了不少的經濟學問題。

墨菲是年輕一代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深知學派的興起和重振不能只有學說和大師的存在,更需要一套優良的入門教材,以吸引和教導新入門者。於是,他先在堪稱美國奧地利學派大本營的米塞斯研究所開班授課,然後繼續網路教學,最後才編寫出這本《大家的經濟學》。很感謝游藝文化的編輯團隊,我們終於有了中文本。這本教材強調經濟學的真實性和系統性,以矯正當前「人人都是經濟學家」的弊端。這些弊端包括只信任個人有限的經驗,出於正義而缺欠系統思維的直覺,以及看不見潛在傷害而一味強調理想的想像等等。當然,這是一本以年輕人和新入門者為對象的教材,更進一步的探討還留待讀者的要求和編輯團隊的未來計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